1155年(宋绍兴二十五年)10月22日,宋高宗赵构在秦桧临终之际,册封这位即将死去的大奸臣为建康郡王,并任命养子秦熺为少师。当天晚上,秦桧终于离开了人世,享年66岁。死后,秦桧被追赠为申王。然而,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,赵构依然下了一道诏书,不仅要求秦桧辞去官职,还要求他的继任者秦熺一同辞职。这一决定显示出宋高宗的决心,他显然不希望秦桧家族继续掌控权力。
category:history,content:
秦桧身为历史上著名的佞臣,其恶行为后人所皆知,几乎无人不晓。《宋史·秦桧传》中写道:“是夜,桧卒,年六十六。”这简短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,说明宋高宗在秦桧临终时亲自探望了他。从一些细节中可以看出,这一时刻并不平凡,甚至可以推测,宋高宗很可能在秦桧的生命最后一刻与他有过最后的交流。
展开剩余69%据史料记载,秦桧生命最后的时光中,宋高宗前往他的宅邸询问病情。当时的秦桧已无力言语,只能含泪而已。此时,秦桧的儿子秦熺代替父亲向宋高宗询问,秦桧死后由谁接任宰相职务。面对这一问题,宋高宗冷静地表示,这个事宜他自己会决定,并且认为秦熺不应过问。这种不留情面的回应,显现出宋高宗对秦家未来的清晰规划。
不仅如此,宋高宗还下令草拟了一份正式的诏书,内容明确要求秦桧与秦熺辞去职务。尽管这两人的身份极为尊贵,秦桧被加封为建康郡王,而秦熺则被任命为少师,且拥有相当的荣誉,但这两者都没有实际的权力。由此可见,宋高宗的意图已经很明显,他不再希望秦家父子继续影响朝政。
秦桧,作为南宋初期的主和派代表之一,权倾朝野。其在主政时期,通过陷害忠良,横行无忌,尤其是针对一代名将岳飞的残害,更是恶名昭著。“莫须有”一词,使得秦桧成为历史上永远无法洗清罪名的人物。虽然宋高宗清楚秦桧的种种恶行,但作为一个刚刚经历靖康之难、且没有任何后路的帝王,赵构能够迅速在南方稳住局势,并为南宋的未来铺路,这一切都离不开秦桧的帮助。尽管秦桧为自己树敌无数,赵构却不得不利用他来保全自己的江山。
宋高宗心中最重要的是确保自己的皇位不受威胁。为了这一目的,他甚至曾下令召回正在北伐的岳飞,九道金牌将岳飞召回朝中。这一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,宋高宗深知若岳飞成功收复中原,徽钦二宗若回朝,自己的地位将面临巨大的威胁。因此,尽管秦桧背后有许多罪行,宋高宗也并不在乎,他只在乎秦桧是否能够确保皇权的稳定。
秦桧作为宋高宗的重要爪牙,帮助赵构巩固了政权,尽管他为恶行者,赵构也无可奈何。只要朝廷局势稳定,秦桧便可以继续掌握权力。但一旦外部威胁消除,秦桧就应当被抛弃。换句话说,秦桧本质上是赵构的工具,赵构的目标是保护自己的皇位,而非继续让秦家延续其权势。
直到生命最后时刻,秦桧依然抱有希望,期望秦家能够继续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。他希望自己的养子秦熺能够继承自己的权力,甚至在临终时,秦桧特意让秦熺去探问宋高宗,寻求是否有机会接任宰相一职。然而,宋高宗并没有给秦桧一个回答,反而直接下令让父子二人辞职。这个诏书一出,尽管秦桧得到了一个建康郡王的封号,秦熺也成为了少师,但这一切都仅仅是荣誉而已,并没有实权。显然,秦桧已经意识到,自己一死,秦家的权势便会彻底崩塌,迎来彻底的衰落。此时,秦桧深知自己的命运已经走到了尽头,绝望感充斥了他的内心。
综上所述,秦桧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。他对家族未来的期望与对失去权力的恐惧交织在一起,而宋高宗的决策无疑给了他致命一击。在赵构明确的政治布局下,秦桧最终未能如愿延续家族的权势,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,也揭示了权力斗争中的无情与残酷。
发布于:天津市